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

金瓜石地區駁坎之淺論-以瓜山國小校為例



  


  台灣位處地震帶,加上高山丘陵多,因此石材乃是台灣人常利用的建材,而台灣砌石建築的建材,多取自當地大量存在的材料,而當地的自然環境、氣候、族群,影響了建築的風格,建構出不同樣貌的石砌建築,因此一地地區的建築風貌,背後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。


  九份、金瓜石位於基隆火山群,石英安山岩、矽化砂岩為當地主要的建築石材,因地勢陡峭,駁坎工程相當重要,當地房舍的建築地基與邊坡皆由石塊堆砌而成駁坎,充填土石壓實整平,沿途壯麗的砌石邊坡,造就出九份、金瓜石地區特殊的駁坎風貌,我們可以就九份、金瓜石地區早期存留的駁坎來看當地的歷史人文。



  以瓜山國小校園舊駁坎為例,校內駁坎為「人字砌」,校外駁坎有「人字砌」和「亂石砌」兩種。「人字砌」是比較有技巧的,強度也較高,是以加工過之大小等長的「間知石」石塊以45度斜角如「人」字形,疊砌而成,牆面簡潔而壯觀之感;「亂石砌」則以大小石塊,大致依「人字花」的原理堆砌而成,牆面呈現虎皮紋狀,有質樸而粗曠的美感。其中,校園內的人字砌駁坎以「間知石」所堆砌,何為「間知石」?「間知石」乃是截頭四角錐形的料石,其堆砌方式日本人稱為「谷積」,即石塊以45度斜角疊砌出「人」字形(亦可稱為人字砌),此堆砌手法為日本在1800年代中期以來常見堆砌城牆的工法,此堆砌工法至近代依然為日本人廣泛運用在道路、水道工事上。





瓜山國小校園門口的亂石砌駁坎

校園門口的亂石砌駁坎





校園門口的間知石駁坎




觀察校內「間知石」駁坎,可以發現幾項特色:


  第一,校內的「間知石」為金瓜石地區最常見到的石英安山岩與矽化砂岩,石英安山岩為灰色,並夾雜有淺紅色、黑色的礦物與石英,石英安山岩質地堅硬,適合當作建材使用;矽化砂岩則因矽化作用,形成許多小孔洞或夾雜褐鐵礦石英明礬石黃鐵礦等脈石礦物,形成岩石中有紅、黃等顏色。其中矽化作用在安山岩、砂岩中均可發現,因此細看校內駁坎的「間知石」,可以發現這些石塊有矽化作用後遺留的小孔洞,以及石頭夾雜水晶、鐵礦等黃褐色物質,這些石材質地非常的堅硬,不易風化,故駁坎能歷經百年仍完好如初。此外,據當地人所說,駁坎中還有一種青石石塊,是較為珍貴的石材。



石材中含有不同顏色之礦物



  第二,校內「間知石」駁坎工法,以截頭四角錐形的料石擺45度斜角疊砌,在兩塊石頭的斜角上再放置一塊,形成交錯疊砌的三角形狀,向上堆疊,石頭與石頭的尾部與側面間,墊小石塊和黃土夯實,這種方式不但能使石塊與石塊間更為穩固,而且因石縫與石縫間並未加以混凝土,使石縫的空隙提供生物生存的空間



間知石之形狀與間知石駁坎,其中推砌方式有谷積(人字工法)、布積(平行堆積)等



間知石與間知石之間呈自然的孔隙,是現代機械製造出的石材所無法呈現的




「間知石」如何形成的呢?這關係著早期工匠的打石技巧,將大石頭依石紋的走向,以人工方式剖開,再打出截頭的四角錐形,因此由「間知石」可以看到早期師傅的打石技巧與打石、磨石的痕跡,當這些石塊堆砌成牆時,石與石之間的排列形成自然的孔隙,緩衝石材間的相互力量,使其互相咬合緊密,並兼具排水功能,或以石灰泥等補強石頭與石頭間的接合縫隙,增加石頭間的安定性。



散落於校園內榕樹下的間知石,其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截頭四角錐型

石頭的四邊明顯為人工打石的痕跡,此間知石打石技巧漂亮

斜切面呈三角形(或四角形)弧度,看得出早期工匠之手藝




  由於金瓜石地區開採金礦,石材取得方便,亦可利用礦區的礦車、纜車等交通工具運輸石材,加上礦區勞力充足,故筆者認為金瓜石地區駁坎施作困難度不大,但如何依照石頭的紋理打出好的「間知石」以及砌石工匠技術的好壞,才是「間知石」駁坎工程的關鍵,尤其是如何堆疊出堅固美觀的駁坎,依賴著工匠師傅豐富的經驗與高超的技巧,才能砌出完美的弧面與歷久不衰的堅固駁坎。




間知石駁坎,呈漂亮的弧度,為早期師匠的工藝的展現


筆者認為是校內最漂亮的一段間知石駁坎,位於老師宿舍區前方
 
通往學校後門的樓梯旁駁坎,其堆砌手法依照地勢弧度堆疊上去


上述說到「間知石」駁坎的特色,其中「間知石」駁坎利用石材堆疊與黃土、石灰等夯實,工程施作過程並未加入混擬土灌砌,石頭與石頭的縫隙提供許多生物生存的空間;金瓜石地區氣候多雨潮濕,很適合蕨類生態的發展,以瓜山國小為例,校內駁坎區域建立蕨類步道,在駁坎的石頭上埋種蕨類植物,加上駁坎以安山岩和矽化砂岩為主,安山岩的吸水率最高達7.0%,砂岩最高達9.0%,適合苔癬、蕨類生長,因此「間知石」駁坎亦為一種生態工程。

 
駁坎縫隙的蕨類生態

校內設立的蕨類步道區,其駁坎上已長滿各式各樣的蕨類




  傳統建築處處體現生活智慧以及文化的一部分,金瓜石地區仍存有大量的「間知石」駁坎,甚至許多房舍就直接建築在駁坎上,儼然成為金瓜石的一大特色,然而這些早期存留下來的駁坎,如何善加維修、保護、傳承,使其具備原本擋土之功能外,亦能有其文化與觀光上的價值,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,金瓜石地區有許多「間知石」駁坎,已經在石間的縫隙間灌水泥,以防石塊的位移,而有些地區因石塊壟起,打掉原有駁坎重新施作後,才發現擁有傳統砌石技藝的工匠師傅已大多凋零,其砌石經驗與技術也沒有傳承下來,只能無奈地改建為現代水泥土駁坎,導致原有的傳統建築之美完全喪失,實為相當可惜。





建置於間知石駁坎的住家,這在金瓜石地區非常常見



同樣建置於駁坎之上的建物,為金瓜石地區特有的特色


為了防止石塊鬆動,灌以水泥以確保房屋地基的穩固,但也破壞了駁坎之美




金瓜石地區較為宏偉的間知石駁坎為通往戰俘營的路上,勸濟堂之下,已被蕨類植物所淹沒,不細看不易看出



後記:

筆者只因為興趣的關係,加上因緣際會遇到原有駁坎存留之爭議,才去注意到這看似不起眼的建築,以上文章如有錯誤還煩請指證,當筆者於校園後方的住家拍攝時,與當地住戶小聊了一下,據當地住戶指出,其住家後面為早期過濾金沙的地方,其洗金沙地所建駁坎與間知石駁坎不相同,此為當時探訪時之所見

位於金瓜石後的住家,與駁坎相為鄰,據住戶所言,其上為以前撈洗金沙的金沙池

兩種駁坎相為鄰,呈現不同的駁坎風貌

平行駁坎上紅磚牆處,為早期的金沙池

1 則留言: